
1954年,随着奠边府战役的硝烟逐渐散去,法国在印支半岛的殖民统治画上了句点。为了应对战后诸多问题,中、苏、美、英、法以及北越、南越、老挝和柬埔寨等九国的代表齐聚瑞士日内瓦,共商大计。
在此次会议中,中、苏、北越三国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同盟。在会前的准备工作会议召开期间,三国紧密协作,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应对挑战,就重大问题进行深入协商,力求意见达成一致。起初,我国代表团坚定地支持北越的每一项要求。然而,随着会议的展开,作为首席代表的周恩来察觉到,事态的发展似乎并不如他所预期的那样简单。他开始担忧,我国或许正被越南人所误导。
在会议启幕之际,越南代表提出,他们期望在日内瓦会议上一蹴而就,实现南北越南的统一大业。与此同时,他们坚信柬埔寨与老挝同样是越南“不可分割”的盟友。随着法军的撤退,为确保三国安全,理应建立一个以越南为中心的“印支联邦”,即将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合并为一个单一国家。
实际上,越南确实具备实施此举的坚实根基。自18世纪起,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逐步沦为法国的殖民地,构成了所谓的法属印度支那。二战结束后,胡志明率领越共发起了革命斗争,旨在从法国人手中夺回越南的独立。得益于新中国的支持,越军屡次取得胜利,解放了广大领土。中国军事顾问团认为,要彻底击败法军,革命之火绝不能仅限于越南一国,而应在老挝和柬埔寨开辟“第二战场”,以此分散法军原本就力不从心的兵力。
遵循此方针,越军陆续踏入老挝与柬埔寨境内,并于1950年8月与1952年4月分别组建了寮国抗战政府与高棉抗战政府。这两大抗战政府均得到了越南的大力支持与参与,其核心领导层亦受越南的直接影响与指挥,它们旨在维护越南在老挝与柬埔寨的利益。此外,这些政府的军队主要成员均由越南籍人士以及具有越南血统的当地居民构成。
这两支抗日政府,亦与早已存在的老挝王国政府及柬埔寨王国政府形成了对峙局面。在法越战争期间,越南军队在老挝与柬埔寨战场取得了显著成就,有效控制了多处领土及大量人口。
越南民众坚信,随着法国殖民者的驱逐,此刻正是迈向“印支联邦”梦想的绝佳时机。为此,他们期望在日内瓦会议上,将自己在老挝和柬埔寨的军事部署完全合法化,进而实现所谓的“印支联邦”,将这三个国家紧密联合在一起。
然而,若欲构建印支联邦,必先逾越中国与苏联的难关。在会议尚未开幕之际,越南方面屡次提及建立“印支联邦”的构想。彼时,新中国尚在初创,对外交往经验尚浅,对印支半岛的政治局势与民众情绪亦缺乏深入了解。因此,起初,我国对越南提出的方案表示了同意。然而,随着周恩来总理抵达日内瓦并与柬埔寨王国及老挝王国的代表会面,他逐渐察觉到越南方面的描述与实际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印支地区的三个成员国,其民族与国家的边界清晰且界限分明。这种分界在印度支那殖民统治之前就已存在,且在三国人民的心中亦是如此认知。在过去,我们对此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大多数民众眼中,柬埔寨和老挝的王国政府依然被视为合法的政权,并且得到了全球三十多个国家的认可。然而,在日内瓦会议的交流中,我们才深刻意识到,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我们必须严格地将这三个国家视作独立个体来对待。
随后,我国学者深入研究历史,逐渐察觉到在老挝和柬埔寨民众的视角中,越南人与法国人实则并无二致,均为觊觎其领土的侵略者。若非法国将越南彻底沦为殖民地,老挝与柬埔寨很可能早已成为越南的版图。
众所周知,自汉代起,越南便隶属于我国的版图,古称交趾、安南,长久以来一直作为我国南方的郡县而存在。在动荡的年代,交趾郡往往闭关自守;而在国家治理井然之时,则又复归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然而,在五代十国时期,驻守于越南的静海军节度使自立为王,宣告了越南“北属时期”的终结。自此,越南便以独立国家的身份长存于世。
在中南半岛的众多国家中,越南独树一帜,以其中央集权的体制,秉承儒教作为立国之本,自豪地自称为“小中华”,其政治架构、法律体系乃至文字,无一不与中国高度相似。面对周边的“蛮族”国家,越南始终洋溢着强烈的优越感,仿佛以天朝上国的姿态自居,并显现出儒家国度中罕见的侵略倾向。
本质而言,越南源于唐末的军阀割据,曾是中原争霸的失意者。既然无法向北拓展势力范围,越南便以“天子”和“南朝”的旗号,开始向南方展开扩张。在此过程中,其周边的国家如老挝、占城以及柬埔寨,都沦为越南侵略的牺牲品。
越南凭借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使其周边国家难以匹敌,这也是其屡次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然而,越南对中国干涉的担忧始终如影随形,因此只能小心翼翼地逐步侵占他国领土。从一隅之地发展成为今日的规模,越南付出了长达数百年的努力。
起初,越南屡次无视中原政权的三令五申,持续发动对南方占城国的侵扰。自宋至清,战火绵延千年,直至1695年,越南终究完成了对这一历史悠久的古国的彻底吞并,从而将国土拓展至印度洋。
继而,越南对位于其西部的老挝发起了如潮水般汹涌的入侵。自1334年至1827年,越南在老挝境内设立了七个军府,从而占领了该国三分之二的土地。
最终,越南亦对柬埔寨发起了征讨。昔日,柬埔寨也曾辉煌一时,其创立的高棉帝国横亘于中南半岛之半壁江山。然而,随着越南的崛起,柬埔寨已沦为一个任人宰割的弱势国家。
在占城王国覆灭之际,越南与柬埔寨相邻。然而,短短三年光景,越南便对柬埔寨发起了侵略,并成功占领了其半壁江山。今日越南最为繁华的都市——西贡,即现今的胡志明市,其前身原本属于柬埔寨的版图。
至1830年,越南已基本掌控了老挝与柬埔寨,若非法国人的介入,这两个国家迟早将步占城的后尘,并入越南版图。然而,法国的入侵却无情地打断了这个历史发展的轨迹。
1858年,法国以越南杀害传教士为借口,发动了对越南的侵略,并迅速控制了越南南部全境。1863年,法国利用武力手段,迫使柬埔寨沦为它的保护国。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溃不成军,法军得以顺利占领河内与谅山,甚至推进至中越边界的镇南关。在《中法新约》签订后,越南沦为法国的完全保护国。1893年,法国趁胜追击,并吞了老挝。自此,越南、老挝和柬埔寨被法国完全侵占,构成了所谓的“法属印度支那”。
在印支三国地区,法国对越南的重视程度尤为突出,将越南视为其首要的关切对象,而将老挝与柬埔寨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撑越南发展的基石。法国的总督府亦选址于越南。在“联邦”省级行政单位以下,官员职位中,除了少数由柬埔寨和老挝的官员担任,大部分职位均由越南人担任。甚至在法国在老挝和柬埔寨所经营的矿场、种植园中,担任工头、监狱管理者乃至行刑刽子手的角色,也主要由越南人承担。
法国此举旨在将越南塑造为进攻中国的战略前沿。然而,这样的动作亦使越南人民在与老挝及柬埔寨人民的对比中,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优越。
1940年,日本对东南亚地区发动侵略,成功将法国势力驱逐出印度支那。尽管其对该地区的统治并未持续太久,但日本仍将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试图将其塑造为“印支联邦”。
因此,长期以来,越南将老挝与柬埔寨视为己有的领土,视为必须“统一”的亲密兄弟国家。然而,郎情妾意各不同,一方面,老挝与柬埔寨固然将越南视为“大哥大”,另一方面,他们亦将越南视为侵犯其独立与自由的侵略者。建立“特殊关系”,两国均能接受;但若要成为“印支联邦”的成员国,无论何种情形,两国都无法达成共识。
认知到这一关键点后,中国对越南就“印支联邦”所提出的诉求态度变得更为坚决。周恩来向越南代表明确指出,越、老、柬三国国情迥异,而老、柬两国的王国政府仍享有极高的权威。综合各方面因素,中国无法支持越南建立所谓的“印支联邦”。同时,周恩来将个人观点上报中共中央,并建议越共中央对此予以认真思考。
我国坚决反对“印支联邦”的构想,与此同时,美国在印支问题上的立场亦日益趋于强硬。6月16日,美国代表团指出越南对老挝和柬埔寨提出的要求过高,遂作出退出会议的决定。此举使得日内瓦会议陷入僵局,印支地区面临美英等国可能实施武装干涉、战火重燃的严峻风险。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越南最终不得不作出妥协。越共中央最终回电周恩来,接受了他关于“对印支三国区别对待”的提议,实质上意味着放弃了原计划中的“印支联邦”构想。不仅如此,越南还同意从老挝和柬埔寨撤军,这也预示着其精心培育的寮国和高棉抗战政府的覆灭。这一举措让他们深感痛心,因为他们亲手培养的老挝和柬埔寨革命基础就此付诸流水。
在无奈之中,越南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转而寻求在本国问题上“寻求弥补”,即推动南北越的统一。然而,面对美军日益增强的军事压力,越南又一次做出了妥协的选择。
7月3日,越南领导人于休会期间抵达广西柳州,展开了一场会谈。在此期间,周恩来总理以诚挚而深刻的语气,对越南友人进行了劝慰。
“往昔,朝鲜曾迫切追求统一,却因美国及他国的联合干预而未能得偿所愿。时至今日,保持停战状态乃当务之急。若美国等国的干涉再次发生,中南半岛的革命运动恐将面临满盘皆输的严峻风险。”
在无奈的抉择中,越南只得放弃了追求“统一两越”的愿望,只能接受在北纬十七度线进行分割的、带有屈辱性质的“分治”方案。
审视日内瓦会议的成果,法国已完全撤出越南,越共亦未动一兵一卒,便成功收复了河内等关键城市及海港,从而得以全力以赴,发展国力。无论是通过普选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还是固守17度线以北区域以谋长远,均成为可能。此外,此次会议亦令美国丧失了武力干涉的合理理由。
保留着绿水青山,何惧无木可烧。终在中国与苏联的鼎力支持下,越南成功驱逐了美军,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大业。
周恩来未曾赞同越南建立“印支联邦”,亦未推动越南统一以达成国家完整,实则出于深思熟虑,具有远见卓识。正如吃饭需细嚼慢咽,岂能急功近利?当时越南军队虽已解放广阔领土,实则已显疲惫。一旦美军介入,将难以抵挡。届时不仅统一无望,政权亦难保。
然而,越南民众的观点截然不同。他们坚信,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对越南做出了背信弃义之举。这一举措使得越南错失了以低代价武力统一全国的机会,迫使他们在美国的干预下展开了代价高昂的统一战争。根据日内瓦协议,越南不得不从老挝和柬埔寨撤回志愿军,新“印支联邦”的构想也最终破灭。因此,越共内部众多干部对此表示强烈的不满,其中以南方局的黎笋最为激烈。
自那以后,日内瓦会议的决议在中越关系史上留下了第一道裂痕。起初,越南共产党始终坚持,日内瓦会议的成果是公正且恰当的;然而,随着中越关系的破裂,黎笋却指责中国“背叛了越南民族的根本利益”,声称中国“旨在在我国南部构建一个安全的缓冲区”,企图“维持越南长期的分裂状态”,以削弱越南国力,使其成为中国的附庸。
日内瓦会议的成果,实则早已为日后中越两国间的冲突埋下了隐患。尽管中国对越南实现统一并无异议,然而对于所谓的“印支联邦”的构想,我国则是坚决反对。若越南意图在东南亚称霸,则不可避免地需要跨越中国这道难关。
日内瓦会议落幕不久,越南便陷入分裂,战火迅速复燃。美国随即亲自介入,投身于这场混乱的冲突之中。鉴于朝鲜战争的惨痛教训,美军对北越主要采取轰炸战术,旨在阻止中国和苏联派遣志愿军进入越南战场。
为抵御美军攻势,越南再度派遣军队踏入老挝与柬埔寨境内。对印支联邦的野心,越南再度被点燃。首先,老挝沦为越南的铁骑之下。越南顾问的身影遍及老挝军队,甚至渗透至连级部队。在民间团体中,越南顾问的足迹更是延伸至乡镇一级。
越南在老挝的局势可谓顺风顺水,然而,在柬埔寨却遭遇了重重阻力。柬埔寨共产党坚定地抵制了越南的渗透行为,导致两国共产党的关系陷入冰点。
在1975年,北越成功驱逐美军并终结了南越政权,从而实现了越南的统一大业。同一时期,越南亦迅速结束了长达622年的老挝王族统治,成立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并对老挝的党政军各部门实施了全面掌控。这一局面之奇特,以至于老挝的众多主要领导人,几乎无一例外,身边都配备了一位负责监视他们的越南籍妻子。
1977年,越南军队及其顾问团队大规模进驻老挝,同时,老挝政府亦明确表态,将坚定不移地与越南保持“永久一致”。由此可见,当时的老挝已彻底沦为越南的附庸国。
在1978年12月25日至1979年1月7日的短短13天内,越军迅速占领了柬埔寨全境,驱逐了红色高棉政权,并宣告成立了所谓的“柬埔寨人民共和国”。
因此,越南终于达成了其战略目标,成功将老挝和柬埔寨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所谓“印支联邦”的构想,已近在咫尺,即将成为现实。
与老挝情况相似,“柬埔寨人民共和国”的领导层中,多数成员均拥有越南共产党的背景。在21位中央委员中,有19位选择了越南女性作为伴侣。与此同时,越南在柬埔寨部署了众多军队,派出了12000名顾问,并大规模将越南居民迁往柬埔寨领土。
越南深知,中国绝不容忍越南建立所谓的“印支联邦”。鉴于此,越南调整了其平衡策略,转而全面倾向苏联。苏越两国联手对华施压,使得中国分身乏术,难以顾及南方局势,进而未能有效遏制越南对老挝和柬埔寨的吞并。这正是越南所实行的远交近攻之策。
邓小平当时执掌政务时表示:“我曾记得毛主席曾指出,我们在越南问题上显得过于热衷,回望过去,毛泽东同志的见解无疑展现出了非凡的远见。”
越南于统一后,继续向中国索要武器装备时,邓小平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因为邓小平明白,越南的野心绝不止于统一全国,同时还有老挝、柬埔寨,甚至泰国。
因此,中越关系逐渐由亲密的兄弟情谊演变为敌对态势,战争在所难免。
1979年2月17日,中越战争正式拉开序幕,越南不得不紧急抽调大量军队北上,以应对中国可能发起的所谓“第二次教训”。与此同时,中越双方在老山、者阴山地区展开了长达十年的边境对峙。此举导致越南陷入了北线和西南线的双线作战状态。因此,越南庞大的军队长期无法实现复员,军费开支每年高达国民收入的六成。
正当此时,越南的“金主”——苏联,亦因连年征战而显露出疲态,对越南的经济援助渐显力不从心。在柬埔寨,越南亦因反越游击队的不懈打击,局势逐渐陷入被动。越南本已是“穷大哥”,如今终于到了力不从心的地步,无法再养活老挝、柬埔寨这两个弟弟,自然而然地,分家势在必行。
1988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推出了“新思维”政策,随后大幅削减了对越南的援助。此举导致越南国内通货膨胀率急剧攀升,竟高达十倍之巨,甚至引发了严重的饥荒。
面对这一新局势,越南不得不提前从柬埔寨撤军。1989年4月,柬埔寨人民共和国对宪法进行了修订,将国名更改为“柬埔寨国”,此举标志着与越南的“特殊关系”正式告终。与此同时,越南亦从老挝完成了撤军行动。至此,越南关于“印支联邦”的幻想彻底破灭。
随着越南从老挝、柬埔寨的撤军行动,中越两国关系终于步入正轨,实现了正常化。越南借鉴中国的经验,开启了“革新开发”之路。与我国相似,越南的经济实力亦逐年攀升。如今,越南人民已深刻认识到,武力与霸权并非长久之计,唯有通过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方能走上真正的康庄大道。
配资吧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