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屏上实时显示着骊山区域的巡查情况。
工作人员操控无人机巡查。
古树乡村游吸引众多游客。(资料图)
10月14日,西安市临潼区秦岭生态保护智慧化管控中心大屏上实时显示着骊山区域的地形图。专职网格员靳磊坐在无人机管理平台前,核对巡查航线的经纬度与重点监测点位。随着“起飞”指令下达,无人机“嗡”的一声,沿着预设航线升空,朝着骊山深处飞去,开启当日的巡查作业。
展开剩余65%“以前巡山全靠两条腿,一天跑不了几个点,现在无人机1小时就能巡查完重点区域。一旦发现情况,拍照上传后,平台会智能分析并自动识别预警,管控中心将预警问题研判后移交有关部门核查,直至问题闭环解决。”靳磊一边操作一边说。
近年来,临潼区推动信息技术与秦岭生态保护深度融合,把无人机逐步应用于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道路安全等日常巡查和监测工作中,通过建立无人机空中覆盖巡、网格员地面精准巡的“人机协同、空地互补”的立体式快速应急处置和监管体系,实现了立体化、全覆盖、数字化管控。
“目前,我们配置有18架专业无人机,已建成4座无人机场,安装的91路监控设备覆盖进山要道、农家乐和新业态集中区等关键点位,问题发现率提升40%,火情预警率达到100%。”临潼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指导中心主任廉学龙说。
同日,在临潼区穆寨街道东岳村的秦岭保护法治文化街上,村民王平顺指着宣传栏感慨:“以前不知道砍棵树也犯法,现在这些法律知识都送到家门口了。”这条集普法宣传与休闲功能于一体的街道,如今已成为村民学习秦岭保护知识、交流家常的好去处。
在筑牢科技与法治防线的同时,临潼区持续推进生态修复与绿化提升。“针对骊山区域生态修复,我们开展植树造林工程,已完成2500亩植被恢复,栽植油松、侧柏、石榴等苗木42万多株……骊山森林覆盖率从2020年的70%提升至现在的80%以上。”临潼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执法局林业科科长王强说。
植绿更需护绿。古树名木是秦岭生态的“活化石”,是承载百姓乡愁的“绿色文物”。据统计,临潼区现有古树名木182棵、古树群1个(含9棵侧柏)。为实现古树精细化管理,临潼区落实“一树一名养护责任人”制度,安排养护人定期开展巡查、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针对长势衰弱的古树,邀请林业专家制定“一树一策”抢救方案,通过树干加固、枯枝修剪、土壤改良、搭建支撑架等措施助力复壮。其中,树龄超2300年的“护王槐”,历经三次系统性抢救保护后枝繁叶茂,2023年获评“全国最美古国槐”。
为将古树保护与文旅发展相结合,2024年临潼区推出3条“寻觅乡愁”古树探幽线路,“柿如意”“庙上皂荚”、穆寨“三棵树”等点位逐渐成为研学游、乡村游的热门打卡地,既提升了古树的知名度,又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发展,让“绿色文物”成为增收致富的“金名片”。
“不仅要让群众见山见水、记得住乡愁,还要因山致富、因林而兴,日子越过越红火。”临潼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执法局局长袁敏表示,未来,临潼区将持续以法治为基础、以科技为助力、以惠民为目标,系统推进秦岭生态保护、绿化修复、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幸福生活的坚实依靠。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佳 通讯员 罗文艳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吧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